台灣停車新創Uspace併購日本品牌!營收翻漲50倍,五星飯店、日本三菱都搶用
2018年,推出智慧停車服務剛滿一年的Uspace(悠勢科技),還忙著在台北市東區巷弄裡找合作車位、鑽地埋樁,一個月營收只有8萬,要不是創投資金即時注資,公司隨時可能斷炊。
場景快轉到今年7月的東京,這家曾經搖搖欲墜的小新創已全然不同。
在大型外商林立的六本木商業區,Uspace創辦人暨執行長宋捷仁正式簽下合約,併購擁有3.3萬個車位、近70萬名會員的日本第三大智慧停車平台「軒先」(軒先???????),成為Uspace全資子公司,股東台灣大哥大、客戶日本三菱地所都到場支持。
Uspace近年陸續拿下晶華、君悅、台北喜來登等五星級飯店停車場經營權,5年前營收還只有800萬,到去年已翻了50倍,儼然從停車界的新創小老弟,成為嘟嘟房、阜爾等傳統業者不可小覷的同業。
「老實說,我沒有想到Uspace規模會變這麼大,」宋捷仁開玩笑說,到了簽約儀式現場,還捏了自己看會不會痛,就怕只是夢一場。
創造差異、互利合作,Uspace營收翻漲50倍
2016年才成立的Uspace,為何能在5年內讓營收翻漲50倍?
「我們在做的其實是傳統行業的數位轉型,」宋捷仁很清楚,停車業的根本是一場「佔地盤」遊戲,傳統業者比的是誰給的租金高,地主就願意給誰經營,業者之間能提供的服務價值沒有太大差異。
但從經營戶外畸零停車位起家的Uspace,從第一天就專注在利用IoT裝置串接App和後台,提供無痛進出停車場的服務。
用戶只要在手機上操作,就能降下連網的地鎖或閘門停車,並綁定手機支付,地主省去管理成本,也讓消費者不需要再排隊等繳費機,創造出有別於傳統業者的定位。
使用者只要在手機上操作,就能完成從停車到支付的所有步驟。(康陳剛攝)
舉例來說,Uspace今年拿下晶華酒店停車場經營權,除了給飯店方的租金優於同業,還讓飯店客人可以在桌邊直接折抵,完全不需再拿停車券或到繳費機操作,提升服務品質;Uspace則善用自家平台,盡可能提升車位周轉率,用停車收入賺回租金。
雖然與傳統業者有競爭,但Uspace也將自家後台系統服務賣給同業,雙方互利合作。Uspace營運長王佑哲解釋,Uspace以較低的抽成比例吸引同業串接自家系統,降低其營運成本,雖然看似讓利,其實增加了Uspace用戶可用的停車位數量,「我們賺到的是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。」
靠著這兩種商業模式,Uspace成功在台灣打下一席之地,也才有了攻向日本市場的底氣。
三個月拍板併購,目標要當日本停車第一品牌
不過日本停車市場,又是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情境。
在日本,由於市中心腹地較大,即使是在中心商業區也存在許多只有2、3格停車位的戶外小停車場;同時,日本政府規定民眾一定要擁有固定停車位才能買車,因此家家戶戶都自有停車空間,也出現過多的閒置車位。
日本傳統停車場,使用者還是要到機台付費。(康陳剛攝)
2014年,「軒先」在全球共享熱潮中成立,就像是車位版的Airbnb,民眾可以將自家閒置車位放上平台,用戶直接租用一整天的車位使用權。
只是,軒先多年來雖穩定發展,市佔率卻長期維持在第三,與擁有4萬停車位、390萬會員的停車平台龍頭akippa,有著不小差距。因為對手akippa跟軒先模式相同,卻有豐田、住友等大股東富爸爸,一開始會員數和資金就雄厚。
「我跟西浦社長說,妳來台灣,我帶妳逛一下,」宋捷仁邀請西浦明子到外國觀光客常拜訪的九份,還有台北市中心的晶華、茹曦酒店等由Uspace經營的停車場,展示公司技術和營運能力。
西浦明子曾任職於索尼,外派到智利6年,回國後因懷孕辭去工作。在家顧小孩的她,原只是想短期承租店面,開一間小選品店賺零用錢,卻因遍尋不著,意外成為催生「軒先」的契機。
同時,宋捷仁也注意到,軒先除了市佔率遲遲無法突破,股東們十多年來也未曾變動,西浦身為創辦人,有要讓股東出場獲利的壓力,Uspace因此決定以現金收購外部股東全部股份,西浦持股則全部轉換成Uspace股票。
「讓她對投資人可以有交代,我帶技術、帶設備來投資,問說:『我們兩個一起成為日本第一,你要嗎?你願意,我就投資你。』」宋捷仁說,只花了3個月,這樁併購就拍板定案。
「Allen(宋捷仁)有很多想法,願意不斷嘗試,也有很好的人格魅力,能夠吸引優秀伙伴加入他,」Uspace投資人之一基石創投總經理林子樸表示,具有能招攬人才的特質,往往是新創團隊能不能成功,相當重要的關鍵要素。
像是Uspace核心成員如營運長王佑哲、財務長吳源偵,都是在宋捷仁邀請下陸續加入,形成能彼此分工互補的鐵三角。
左為Uspace營運長王佑哲,右為執行長宋捷仁。(康陳剛攝)
併購換取「信任」,Uspace再投資上億拚市佔
接下來,Uspace要在一年內投入5億日幣(約1.05億台幣),將地鎖與後台導入軒先平台,讓使用者可以用App預約車位,抵達時放下地鎖就能停車,出入場和繳費都透過手機進行。
如此一來,軒先的車位不再需要以日計費,而是以時計費。以東京車站丸之內周遭為例,軒先原有的停車場一日停車費約3000日圓,但若以時計費,每小時行情價可超過400日圓,一整天使用率只要高於三成,就能幫車位主獲得更多收入。
熟悉日本的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觀察,對Uspace這樣提供落地服務的平台業者來說,併購確實是一招好棋,因為「從零開始做在地化很困難,尤其在日本特別重視『信任』,」有併購進來的當地團隊協助,不但省去學習成本,也有一定的信任基礎,更易於擴展業務。
不過他也強調,近年有不少台灣新創想前進日本,但併購策略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公司,而是可以先找有當地人脈的創投或加速器快速了解市場,找到可被信任的第三方作為介紹人相當重要,可以更快取得當地客戶信任。
從台灣打進了日本,Uspace接下來還要攻向東南亞,除了持續複製成功經驗,擴大自身營運規模,其實還背負著大股東台灣大哥大的期待。
Uspace大股東,台灣大哥大的出海盤算
Uspace近年能快速成長另一關鍵,正是台灣大哥大在2022年以2億元領投,成為Uspace最大法人股東,並在董事會取得兩席。
在大股東奧援下,Uspace利用自家停車場跨入電動車充電業務,由台灣大出資興建MyCharge充電站,交給Uspace營運;而富邦建設和富邦人壽的大樓停車場,也都將陸續轉由Uspace經營。
「我非常榮幸可以代表台灣第一大集團富邦,以及台灣第二大電信公司台灣大哥大,為大家帶來祝賀,」台灣大哥大個人用戶事業群商務長林東閔,代表台灣大旗下創投擔任Uspace董事,也特別飛到東京,在併購簽約儀式上站台。
為什麼台灣大和富邦,如此力挺Uspace?
「以前你可能覺得台灣大哥大叫作電信商,但對於Gen Z來講,根本沒有電信商三個字,」林東閔解釋,消費者對於電信品牌忠誠度日漸稀薄,對於傳統電信商來講是一大危機,因此可以看到許多電信商都在增加投資項目,像是影視、音樂或遊戲等平台。
而充電服務,就是台灣大鎖定的新事業之一。
此外,「全世界走得出國門的電信商沒幾間,甚至出海都是賠錢居多,」他直言,台灣大哥大想打破僵局,到海外尋找更大市場,勢必不能靠電信本業,而是要靠出行(Mobility)。
「我們願意持續在Uspace佔大股,理由就是這麼簡單,因為我們要扶植他們足跡到台灣以外的地方,」林東閔透露,除了Uspace,台灣大也會結合其他策略投資公司,將集團相關的出行、旅遊、支付等服務擴展到亞洲其他市場。
從台北東區街頭到東京六本木,再踏上亞洲舞台,Uspace以驚人速度開疆闢土,未來將如何繼續拓展版圖,值得期待。